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武侠修真>英伦文豪> 第112章 我们通常称之为不要脸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2章 我们通常称之为不要脸(1 / 3)

考文显然是没想到陆时这么年轻,所以一开始错把辜鸿铭当成了正主。

还好他够谨慎,先问了门卫。

陆时伸手,

“你好,我是伦敦政经的陆时。”

考文介绍道:“图书馆那边因为正在做最后的书籍、手稿的分类,工作人员们都忙得脚不沾地,所以由我这个版画与绘画部的管理人带路,希望陆教授多多包涵。”

说完,他又瞄向辜鸿铭、夏目漱石,

陆时刚准备引荐,

没想到,考文笑着摇头,

“没关系的,陆教授。不重要。”

他转身朝馆内走去。

被当面说“不重要”,辜鸿铭有些哭笑不得,也不知道是对方的心态好,还是过于傲慢。

三人跟上考文。

大英博物馆占地面积广大,馆藏甚众,对外展出的藏品只占所有藏品的百分之一,可见一斑。

考文一边走,一边介绍,同时嘱咐陆时在借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书卷,哪怕只是拓本、抄本,也要尽量小心。

几人到了阅览室。

陆时要阅读的资料属于明史,在图书馆没有原本,只有复制本,

考文问过工作人员后,确定不需要动原稿,便放心了,甚至还贴心地告知陆时在哪些书箱、书架里寻找,

之后,他便找个角落待着,不再打扰。

陆时认真地做笔记。

辜鸿铭在旁边好奇地看,

他低声道:“看了这些史料,我才察觉你写的《万历十五年》的新奇之处。”

辜鸿铭擅长文学、经学,史学相对较弱,

如果他也精通史学,便会发现《万历十五年》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,类似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。

陆时仍在读书,头也没抬,

“嗯,我这么写,是从长远的社会发展来观察历史脉动,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。这一点和传统的史学专著写法不同。”

辜鸿铭细细咀嚼这句话。

过了片刻,他说道:“我不是很懂。”

陆时问:“辜老先生读过《大义觉迷录》吧?雍正皇帝是怎么自我评价的?”

辜鸿铭回答:“我不见得能背全,我想想……嗯……‘夙夜孜孜,勤求治理,虽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,然爱养百姓之心,无一时不切于寤寐,无一事不竭其周详。’”

这背得已经够全了。

陆时说道:“挑灯熬油、夙夜勤政。效果呢?”

辜鸿铭立即说:“康乾盛世,雍正帝承上启下,效果是极好的。当然,不可否认,后面糜烂得也很快就是了……”

老先生确实变了,

在讨论清朝的时候,能做到尽量客观。

陆时点点头,

“万历期间也是如此,优秀的官员励精图治,哪怕琐碎到乡县的事务也要亲力亲为,以求扭转颓风。可最后的结局呢?还是糜烂一片啊。”

这么说有点儿命中注定的意思。

辜鸿铭恍然大悟,说道:“我就觉得你这本书很有些与众不同,原来是这样。”

他之前阅读《万历十五年》,只觉得历史故事精彩,

可现在回头看,却发现里面是有立论的,且这种立论超脱具体的历史人物、历史细节,是对历史大势的分析,

正如陆时刚才所说:

“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。”

辜鸿铭叹气,

“邪门。”

陆时不解,

“邪门?伱说什么邪门?”

辜鸿铭扬了扬下巴,回答道:“你这本书邪门。我仔细想过,觉得读你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无力感。不论是身为皇帝的万历,还是掌握帝国重权的张居正,好像都不成功。”

这便是《万历十五年》中的大历史观,

体系的问题,无法从局部得到修补,只能从经济基础、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中寻找答案。

陆时说:“看过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,应该不难理解《万历十五年》。”

两者都算跨学科著作,

在研究方法上,有很多共通之处。

辜鸿铭说:“那能一样吗?”

一本以外国为例子,从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入手,中国人读起来像在隔岸观火;

一本讲中国历史,感同身受。

辜鸿铭很郁闷,

“不聊了!还是不聊了!越聊越心塞。上次就这样,还叫你气晕了。”

陆时尴尬,

“咳……”

辜鸿铭走到一边,

“我还是自己翻书吧。难得来一趟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,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。”

陆时也乐得清静,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