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武侠修真>我在现代留过学> 第275章 胸无城府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75章 胸无城府(2 / 3)

听他的劝谏,也不听他的解释。

先帝驾崩后,当今官家即位,两宫听政,吕公著入朝,才在两宫面前举荐了此人。

道理很简单——安惇是个聪明人,他会知道怎么选的。

他的性格,相当于王安石的拗加上司马光的牛。

更让安惇头疼的是——傅尧俞这么认真,他要真的查出点什么来,他怎么去和韩相公交代?

安惇想了想,便堆着笑,道:“傅公,这些文牍,某也还未看呢……”

于是,安惇确信无疑。

安惇的喉咙,像被人塞进了一个鸡蛋。

于是一道圣旨起复为知明州。

直到去年,先帝才想起有这么个人,一查居然已经被贬十年了。

所以,刘挚担心,这个傅尧俞会从中捣鬼。

只能硬着头皮,坐到一边,拿起那些文牍看起来。

也是深受英庙器重的正直大臣。

此事,让他怀恨至今。

一条条的对照!

安惇看着,咽了咽口水,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傅公今日来的如此之迟,是因为在抄这些条贯?”

只认为他背叛了新法。

反而避之唯恐不及。

因为这个人不说假话,也因为这个人刚正不阿,更因为他毫无城府,有事就说事,和榆木脑壳没有区别。

同时,他还从自己的袖子里,拿出了好几本书,放到旁边。

短短一年时间,他的官职就来了一次飞跃。

……

这让安惇大感错愕!

两人还要继续再说些事情。

濮议之争,傅尧俞作为帝党,出任侍御史知杂事,一天弹劾四个反对濮议的谏官,将他们全部赶出汴京,事情办完,英庙龙颜大悦。

“听说安惇是韩相公的举荐,而傅尧俞则是吕执政的举荐……”

“谁提议的?”

不是——大家都在演戏,你怎么就认真起来了?

他从昨日受命后,就钻在崇文院里,整整一夜没有合眼,将所需要的条贯、法条和相关法令都找了出来。

这可是大前辈!

可问题是,人家资格老,名望高,靠山也很硬。

因为,傅尧俞不仅仅认真,而且他处理文牍的速度很快。

半个时辰后,傅尧俞就召来了祠部官员,和他吩咐:“去,将大理寺的文牍也取来!”

短短两三个月就将傅尧俞提拔到了秘书监。

赵煦拿起绢布,擦了擦嘴角的痕迹,然后就问道:“都堂选了安惇、傅尧俞去复核?”

这可是元祐时代的‘完人’啊!

但傅尧俞入朝后,没有去感谢举荐他的吕公著。

其为人正直,眼睛里容不得沙子!

他的资历和王安石、吕公著是一样的。

这种人,要是离的远远的,自然没有不称赞的。

只是,他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心思。

但他还是那个在治平年间,敢在慈圣光献面前直言劝谏,敢直接插手皇室内部的事情,逼着慈圣光献将那个怂恿慈圣垂帘的内臣任守忠赶出汴京,让英庙龙颜大悦,却又在这个时候劝谏英庙,让他善待慈圣光献身边内臣,修复母子关系的人。

王安石人都麻了,哪里还敢再让傅尧俞去谏院?

所以,傅尧俞的朋友很少很少。

据说就连太皇太后,在看到他的名字后,就和左右欢喜的说:“此乃英庙股肱也!”

安惇根本不敢,也不愿和其发生什么纠纷。

他太熟悉韩绛了。

御史中丞李常的身影,从官署另一侧出现。

若非英庙驾崩的太早,他早已经进入三省两府了——此人在治平年间是公认的帝党。

安惇和韩绛靠拢,这不意外。

有傅尧俞在,他会主动帮赵煦盯着安惇、祠部、大理寺的。

他是在拿着这些公文和祠部的文牍对照,查找其中的条例。

就是太容易得罪人。

因为这个人,只说真话,不说假话所以被人认为‘毫无城府’——从来不装,不掩饰自己,有事就说事。

从馆阁校勘提拔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,然后又被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。

想要说话,却又说不出来。

吕公著反而因此更钦佩他的为人。

而傅尧俞也在历史上,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刘挚现在是侍御史,按照先帝定下的法度,侍御史额定三员,分别执掌六察之二。

所以,刘挚回到官廨后,一堆的礼部和礼部的案牍就已经在等着他查阅。

安惇好奇的凑过去瞥了一眼,然后他就发现。

这个事情就不太妙了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