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武侠修真>我在现代留过学> 第69章 宋用臣(2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9章 宋用臣(2)(2 / 3)

原因?

与民争利,课税太过,这个罪名够不够?!

不够,还可以扯上祖宗制度——大宋祖宗以来,法度以在汴河两岸,广种榆、柳,以护堤岸。

你们为了一点点商税,就将祖宗制度破坏殆尽,还说自己不是奸臣?

赵煦很清楚,这是挡不住的,也不用去挡的大势。

汴京城的百姓商贾们,被新法严格限制了十几年。

他们必须在市易务中交易,必须在堤岸司的堆垛场卸货,必须在其他指定的场务里,进行大宗交易。

甚至必须购买官方的货物,必须租赁官府的店铺。

虽然,这些所得的收益,有一部分最终在了清汴司身上。

而清汴司则保护了整个汴京的所有人,甚至还保护了整个京畿路的所有人——自导洛通汴后,汴河含沙量大大降低,流速大大提高。

于是,汴河的通航时间,从原来的两百天,提高了三百多天,若是年景好,甚至可以终年通航。

于是,自导洛通汴工程后,过去每年冬天,开封府都需要抽调民夫,费三十万工时进行的浚汴之役,再也没有了。

可谁知道?

知道的人,也会装聋作哑。

大多数人都是如此,自己得了好处,是理所当然,可只要吃了亏,那就会念念不忘。

自然而然,无论是民意、人心还是大势,乃至于两宫,甚至包括赵煦自己,都必然废除汴河堤岸司,必然废除市易务,必然废除大部分的汴京场务。

只会保留那些在嘉佑、治平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堆垛场、官营邸店以及场务。

宋用臣要是继续在外面,肯定会受到冲击。

一个不小心,就得和赵煦上上辈子,被贬谪出外。

人生大好的时光,都将浪费。

“押班不必忧心!”赵煦看着宋用臣的神色,安慰他道:“清汴司,父皇已经交代过我……”

宋用臣抬起头,一脸的不可思议。

“即使只是每年可以让开封百姓,免于冬日浚淤之苦,清汴司也当存在!”

在赵煦的上上辈子,司马光一上台,甚至还没有上台,就已经对着清汴司磨刀霍霍。

先是废除了清汴司这个机构,然后又下令废弃了几个不太重要的调水口。

接着甚至要将沿着汴河两岸开掘的数百个大小蓄水塘,全部回填。

但,和司马光共同辅政的吕公著是个知道轻重的。

他立刻阻止了司马光的莽撞,在吕公著苦口婆心的劝说下,司马光才总算同意,不再完全否定导洛通汴工程。

所以,清汴司虽然名义上废除,导洛通汴这个工程也在理论上被认定‘害民残民’。

但从洛水引水,冲刷汴河的事情,却一直在进行。

那几百口从汴河引水,然后等泥沙沉淀后,重新注入汴河的蓄水池也才没有被回填,甚至依旧有人去定期将水塘里的泥沙运走。

然而……

当司马光、吕公著先后去世。

他们的徒子徒孙可不管这些!

你说什么冬日要动用大量民夫浚汴?

祖宗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?

你竟敢非议祖宗制度?看来伱是王安石的邪党!

汴河泥沙开始沉积了?

现在不是还没有溃坝吗?

你急什么?

真要溃坝,那就再苦一苦下游的百姓好了。

可以循嘉佑、治平故事,在下游挖开一个决口,把洪水倾泄出去就好了。

要是有人较真,跟他们讲,过去嘉佑、治平,常常在下游决口,每次都要溺死百姓几千人。

自从导洛通汴后,即使是春季汛期,汴河水量暴涨,全流域包括失足跌落而死的人,才三四百人。

再告诉他们,过去,汴河全年纲船漕粮,每年最多六百万石。

现在一年就能超过八百万石,还能有余力,向洛阳输送纲粮一百万石。

他们就会捂住耳朵,不听不听,王八念经。

总之,这些人是没被汴河发大水淹过。

也忘记了仁庙时代,汴河泛滥,冲进汴京城里,把几千栋民房冲走的事情。

他们之所以,视清汴司和导洛通汴工程为虎狼,只有一个原因——导洛通汴,是王安石首倡、提议、发动的。

承认导洛通汴利国利民,就等于承认王安石也有‘对’的地方。

这个道理,就和司马光不惜一切,甚至拖着病体,也要废除免役法是一样的。

新法怎么可以有好的?

必须否定,必须全盘推翻!

却完全忘记了,免役法这个事情,司马光自己过去也是支持的。

在王安石变法前,他可是对衙前役天天口诛笔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